科研合作中的一些感想
在这篇文章里,我分享一些由自己的经历以及耳闻目见的事情所引发的感想,主要侧重于科研合作中的一些问题。以后会慢慢添加新的感想。本文不针对任何人,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。
我们需要恰当的妥协
人需要自信,但过度的自信却不利于合作。比如,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,在作者之间偶尔会出现一些争论。引发这些争论的问题往往可以分为原则性问题和风格性问题两类。典型的原则性问题包括理论错误、数据错误和逻辑矛盾等,是客观的问题,科学家对此应该持“闻过则喜”的态度,理性地解决问题。风格性问题与论文作者的个人风格有关,比如语言组织、文章结构、图表形式和词汇选择等主观特点。与原则性问题相比,在风格性问题上的争议往往难以达成一致。我认为,合作者之间应该在风格性问题上做出妥协——只要是无伤大雅的问题,就尊重第一作者或者大多数人的意见。不值得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样细枝末节又无关对错的问题上。
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
胡适先生在1919年的名言,“多研究些问题,少谈些主义”,在今天看来,依然深刻。进入2010年代后,世界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格局风起云涌。原本相对安静的科学界也变得喧嚣起来。不少科学家积极地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就公共话题表态,给自己贴上一个个标签,更有甚者,党同伐异。这种搞运动式的社会变革,在短短的三年间我已经看到了很多,大有文革之风。对于这些做法,我个人是持保留态度的。我当然支持人们正当的诉求。但是,用情感来代替理性,用简化的模型来理解世界,通过贴标签来回避对问题内涵的讨论,用道德来绑架反对派,弥漫在今天西方社会的这种民粹之风让我失望和担忧。科学家,归根结底也只是对自己的专业有过人的理解和经验而已。把自己当成万能专家,是不合适的。标签之下,必有冤魂。我相信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在民意大潮前保持一分冷静,学会对轻率的言论选择性无视,才是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。更何况,当你急于在社交媒体上为自己贴上某个标签时,并不是所有同行都认同你的想法。徒增冲突,何必呢?
不怨天,不尤人;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
孔子曾经说过,“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!”(《论语·宪问》)。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,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特别操蛋的事情,还无处申述。我想,正如《易经·彖传》所言,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。我们不必执着于别人的理解和即时的功效,坚持自己的信念、做好本职工作、活在当下,无愧于心足矣。